第四十七章鏖战-《民国枭雄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伯陵的想法很好,胆子也够大。不过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・那就是对西伯利亚的地理化境的艰难认识不足。装甲部队要进行大迂回行动,首先要保证道路和后勤,在交通发达的欧洲不是问题,在西伯利亚那个环境,根本行不通。”

    两个年轻人的对话,吸引了方剑雄的视线,蒋方震发现之后笑着介绍:“瘦瘦小小那个叫薛岳,字伯陵,今年刚进的总参做参谋。

    个子高的那个叫王庚,字受庆,11年清华毕业保送美国留学,各大学校转了一圈18年于西点毕业,全年级第1名。现在是总参谋部的上尉参谋,我觉得他比较适合去总后工作。”

    “百里,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进步,战争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今后不但要培养军人的基本素质,更要培养军官综合协调能力。会打仗的只能算将才,综合协调能力强会用人是帅才。”说起这个,方剑雄不自觉的想起二战历史上的艾森豪威尔,诺曼底登陆那么大的场面,他都能处理的仅仅有条,这样的人物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才是宝贝啊。敢打敢冲的将领好找,能够运筹帷幄的帅才难得。

    “扶国远虑,来今后要开方面的课程。”张孝淮在上插了一句,众人深以为然。

    推演和实战完全是两个概念,薛岳提出的战术,齐正鸿不是没想到,或者说齐正鸿想到了又否定了,随后又稍稍改动了一下。齐正鸿上报的作战计划很简单,坚守!坚守!再坚守,待敌疲惫不堪,以装甲力量进行猛烈反击。

    问题是,现在齐正鸿手里没那么多甲部队,仅有两个装甲旅。整个国防军,目前也没有能力大量组建装°甲部队,中央警备一、二两个师是装甲部队之外,其他的都还是传统的部队。齐正鸿手里的装甲部队,就是两个中央警备师里抽调过去的。

    方剑雄对于未来的战争模式走向虽然很清楚,但是架不住国家每年的军费有限。一个装甲师能顶四个甲种师的费用,养多了肯定养不起。所以先留个种子,培养人才,以待将来。

    方剑雄长远规划中,二战爆发之前有十个装甲师就够用了。一旦参战再爆兵就是了,关键还是一个产能的问题,没有七八十万台机床的工业储备,你拿什么来打世界大战?历史上的抗战,**装备那都是人家一战时的水平还差出去好几条街。

    这个时空当然不能混的那么惨,这也就是方剑雄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把工业搞起来的原因。卖国不卖国的,你得有那个本钱被人看的上才行。

    轰轰轰,十几名苏军士兵抱着**包冲到坦克跟前时,只剩下最后一个,最终还是把一辆坦克给炸翻了。潮水一般的苏军士兵,高呼着“乌拉”,不畏生死的往前冲。

    战斗打响已经差不多十个小时的时间,鄂毕河冰面上血流成河,冰已经被凝固的血染成了红色。丝毫感觉不到死亡威胁似的苏军士兵,顽强的用人堆翻了白俄军的三十六辆坦克,死死的钉在鄂毕河的岸边一块正面不足一公里的阵地上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