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咫尺千里-《百工匠心》
第(3/3)页
因为书画有基础,正好能吸收清代名家的记忆,鲁善工轻车熟路,很快继承吴厉的艺术风格,得到经验值。
绘画不用说,主要是书法,这里有七八张清代名家的书法扇面,除清六王,还有两张刘墉,三张郑板桥,都是精品力作,不愧是万柳堂。
一口气吸收完全部书法扇面,鲁善工心中升起一种明悟,在他眼里书法归根结底也就是如何处理避让,还有书写力度、速度、节奏的和谐统一。
点画间、行间,以至于整个章法,都是追求和谐。而要做到和谐,就得先懂避让;至于轻重、黑白、疾迟等,只是达到避让的手段而已。
古人评画最高境界讲究:咫尺千里,气势如虹。其实书法也是同样道理,到达最高境界,肯定完全不受形式限制,能将“宽窄”冲破,永远是一马平川,一往直前的笔势。
扇面和条幅、中堂、对联、册页、长卷一样,也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,就扇面本身言,团扇、折扇以至各种更特殊的扇形,也都只是外在不同,和书法水平高低没有本质联系。
就好像篆刻,水平不到需要用精品印石这种外物提升效果,水平高深后,别说石头,就连砖头,木头,甚至豆腐,万物皆可下刀!
比如眼前的伊秉绶用他那朴厚正大的隶书在折扇上弧行写一行大字,然后如蜻蜓点水般落上几个行书款,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赵之谦把团扇用小楷或小行书书割成几个图形,独具匠心。
特别是弘一大师,一件书扇,只有“清凉”二字,却从容自在,写得静穆温润,无论是字还是内容都和扇子是那样和谐统一。
杨兰杰笑道:“传统书法扇面很少使用印章,特别是明清传下来的很多名家扇面都没有过多使用印章。普遍认为乱用印章,如果印泥颜色搭配得不好,容易画蛇添足。所以用印要慎,特别是折扇作品少用印章为妙。”
鲁善工点头道:“折扇是已加工好的扇面,纸质偏熟,一般没有湮化功能,和一般白纸无异。如果单纯用墨汁书写,线条入纸后的墨色变化很难表现出来,无用墨节奏。”
“只能用上等好墨磨出来写效果最佳,有的折扇扇面发墨太黑,显得簇新而古雅不足;有的折扇上含有油,万柳堂收藏的皆是名家力作,不惜工本,不愧是扇面的金字招牌。”
第(3/3)页